鼻 解剖鼻骨结构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参加活动,有奖品!
微信号:ewsos1

医网摘要:

[鼻] 解剖鼻骨结构 鼻中隔的骨折和移位情况;并能够全面地观察...鼻外动脉、鼻外静脉及鼻外神经通过。分析,实例等参考请浏览相关页面。

鼻骨的大小、形状很不一致,可分为:普通型、长型、窄型和短型。鼻骨平均长度:男性为29.3 mm,女性为27.5 mm[2]。鼻骨的中下部有一小孔,称鼻骨孔,内有鼻外动脉、鼻外静脉及鼻外神经通过。鼻外动脉为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分支有广泛吻合;鼻外静脉可经眼上静脉汇人海绵窦;鼻外神经为鼻睫神经的筛前神经分支[3]。

鼻骨孔的影像学表现,文献上未见记载。我们的观察表明:鼻骨孔为鼻骨的正常解剖结构,肉眼显示率为29/30(97%),而影像学鼻骨孔的出现率为2l/30(70%),CT横断扫描表现为纵行线样骨质不连续;冠状扫描表现为横行或斜行骨质不连续。大体标本上,鼻骨孔距鼻骨间缝及鼻上颌缝最近距离均可达1 mm,距鼻骨远端最近距离为2 mm,距鼻骨近端最近距离为7 mm,约位于鼻骨中下1/3交界处。鼻骨骨折小知识:鼻骨骨折的3种基本影象学表示: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塌陷性骨折,连络冠状扫描及MPR或3D重修手艺能更清晰显示骨折的类型、错位的程度以及骨缝的分手等。鼻骨的轴位cT表示:鼻根部较厚,形似老式座机手柄,两端的“麦克风”部门为上颌窦额突的最上部,鼻根部相对不容易产生骨折;鼻背部较鼻根部稍薄,呈弧形弯曲的石拱桥状,拱桥面正中及两端显示的低密度线别离为鼻骨间缝和鼻上颌缝影误认为骨折。如呈现拱桥面塌陷、断裂,连络外伤史可诊断鼻骨骨折;鼻尖部是鼻骨最远端最肤浅的部门,两边紧靠上颌骨额突下部宽年夜的内侧部在轴位像上状似两把离断的小刀尖。如位置不正或勾鼻型的鼻尖,容易误为骨折,此时需连络临床,如疼痛、部位、软组织肿胀等,需求时操纵重修手艺显示有没有骨折线。鼻骨的冠状位CT表示:鼻背部呈鸭嘴状改变,冠状位上可较清晰显示鼻骨间缝及鼻额缝;鼻骨纵轴位体部表示为“三叉征”,...好发于鼻骨中下l/3,而鼻骨孔也多位于鼻骨的中下1/3,其影像学表现与鼻骨骨折相似,均为鼻骨骨质的不连续,因此,了解鼻骨孔的影像表现,熟知该部位的解剖,有助于与鼻骨骨折的鉴别。鼻骨骨折表现的骨质不连续,其断端清晰锐利,且多伴有断离骨的移位及鼻背部或鼻腔内软组织肿胀,而鼻骨孔形成的骨质不连续,多较为光滑、欠锐利,且同一层面上鼻骨仍呈一自然弧度。

鼻骨孔为鼻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在大体解剖上,其大小不一,甚至1/30(3%)肉眼不能观察到,由于个体发育差异以及CT扫描机分辨率的影响,使这一解剖结构在CT上并不是100%显影。鼻骨CT横断扫描,我们认为应从鼻额缝开始到鼻上颁缝消失时结束,这样,才能包括全部鼻骨,不至于遗漏部分鼻骨。横断扫描中不仅能显示鼻骨各层面,还能清晰显示鼻骨间缝、鼻上颌缝、泪上颌缝、上颌骨额突、鼻中隔小知识:鼻中隔极端偏曲,一侧鼻腔宽年夜,加强的气流的刺激,或因粉尘或无害气体的持久刺激也可致病。曾有人提出本病是因为特殊细菌的感染,如臭鼻杆菌或类白喉杆菌感染。现认为这些细菌不是真实的病原菌,仅为萎缩性鼻炎的继发感染。责任编辑:...、泪骨、鼻泪管等结构。冠状扫描,我们认为应沿鼻骨上l/3方向扫描即上颌窦冠状扫描方向,从骨性鼻尖开始,当扫描野出现筛窦时,扫描可以结束。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影像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发展,鼻骨孔的显影率会逐渐提高,因此,认识鼻骨孔的影像学表现,对于鼻骨骨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责任编辑:李凌)

鼻骨普通X线片与冠状位CT扫描结果的对比分析鼻骨X线侧位片对鼻骨横断骨折移位明显、粉碎性骨折及断端分离明显的骨折效果较好,但对于线状骨折断无明显移位、骨折断端分离不明显、单侧骨折、骨碎片较小等情况,普通X线由于分辨率低且侧位片易造成影像重叠,还易受照片曝光、胶片质量和操作者经验的影响,而出现漏诊;受鼻额缝、鼻上颌缝及鼻骨内面血管沟纹影的影响,易造成误诊。

而CT检查鼻骨采用冠状位扫描,检查时头部尽量后仰,定位线与鼻背平行,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两种窗位观察,层厚1~2mm,层距1~2mm,则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薄层扫描和图像重建等优点,可以显示细微的骨折;CT冠状扫描能在同一平面显示双侧鼻骨,解剖结构清晰,并可对比观察,且由于连续薄层平扫,可以正确判断双侧鼻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因此既可显示线状骨折、粉碎性骨折或塌陷性骨折,还能显示鼻中隔的骨折和移位情况;并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鼻周的结构关系,准确判断骨折是否存在和骨折的部位、性质、错位程度,判断有无合并骨折和组织损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漏误诊较低。通过对比分析认为,鼻骨冠状位CT扫描比平片具有明显的优势,使鼻骨骨折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在鼻骨骨折的法医临床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责任编辑:李凌)


本文来源: http://ebh.ewsos.com/bbzq/jxby/20120905/812127.html

责任编辑:liuwei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