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中耳炎效果最好 耳聋症状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参加活动,有奖品!
微信号:ewsos1

医网摘要: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中耳炎效果最好当感冒时,鼻子发生炎症,分泌物增多,如果鼻腔内压力增加,如不恰当的擤鼻动作等,可使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特别是儿童,由于其咽鼓管宽短而平直,鼻内分泌物更容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炎。而且,鼻黏膜、鼻咽黏膜、咽鼓管内膜之间互相连接,遇到伤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黏膜均会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会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导致...

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中耳炎效果最好 耳聋症状 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分析,实例等参考请浏览相关页面。

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中耳炎效果最好

当感冒时,鼻子发生炎症,分泌物增多,如果鼻腔内压力增加,如不恰当的擤鼻动作等,可使鼻腔内的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特别是儿童,由于其咽鼓管宽短而平直,鼻内分泌物更容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炎。而且,鼻黏膜、鼻咽黏膜、咽鼓管内膜之间互相连接,遇到伤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黏膜均会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会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导致中耳炎。

中耳炎最主要的三大病因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 (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中耳炎鉴别诊断

[1]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

中耳炎: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hr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hr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 。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glue ear)。

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张:可采用earpopper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2.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小知识: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年夜、鼻息肉、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年夜等。3)全身的病因:1、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持久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2、维生素贫乏,如维生素a或c。3、烟酒过度可影响鼻黏膜血管舒缩而产生障碍。4、持久服用操纵平等降压药物,可引发鼻腔血管扩张,因为鼻黏膜常常处在充血或养分不良的状况下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4)别的,职业及环境身分:持久或频频吸入粉尘(如水泥、煤尘、面粉等)或无害的化学气体(甲醛),生活或出产环境中温、温度的急剧转变(炼钢、烘熔、冷冻功课)都可导致本病产生。还有平常平凡贫乏熬炼,对气候转变适应能力差,易得感冒感冒的人,都容易产生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症状:(一)鼻塞:间歇性或瓜代性①间歇性鼻塞:编制一般表示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出格减轻。②瓜代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梗阻减轻郁闷;转卧另外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暖和鼻塞或...矫正术,下鼻甲手术,鼻息肉小知识:鼻息肉摘除术等。扁桃体出格肥年夜,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2、断根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1)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频频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倡议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不克不及吸尽。小儿不,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3)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需求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泌性中耳炎的保健贴士1.凡产生耳内梗塞感应及时寻觅启事,及时解除,对疾病的恢复年夜无益处。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涉及咽鼓管梗阻时,应尽早利用1%麻黄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缩短,咽鼓管畅达,新鲜空气进入中耳,使耳的...摘除术等。扁桃体特别肥大,且与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有关者,应作扁桃体摘除术。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药急性期可用如头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儿可用氨苄西林mg/kg.d,给以:或羟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儿10mg/kg,2次/d.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较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疗。

中耳炎家庭护理

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中耳炎的发生,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家庭护理方法,在孩子患中耳炎期间,尽量降低疾病给他的听力带来的损伤。

1、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切不可盲目乱用抗生素。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2、向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在给孩子滴药的时候,可以让他侧卧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然后进行滴药。

3、孩子的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在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以便药液顺利流入耳道。滴入药液后,要用手指轻压孩子的耳屏数次,使药液到达患处。

4、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孩子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5、在给孩子滴药前要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的话,应该稍稍加温,以免孩子在药液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此外,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6、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7、如果孩子患的是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且脓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说明有可能合并乳突炎,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拍片。如果是慢性乳突炎还需手术治疗。


本文来源: http://ebh.ewsos.com/ebzq/20120905/811134.html

责任编辑:liuwei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